布谷-中国民歌的灵魂
【文末附下载地址】
【文末附下载地址】
布谷鸟,一种鸣叫声哀怨动人的鸟类,自古以来就激发了无数诗人、词人和音乐家的灵感。在中国民歌中,布谷鸟更是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,承载着人们对爱情、乡愁和生命轮回的复杂情感。
中国民歌中的布谷鸟形象最早可以追溯到《诗经》。在《小雅采薇》中,诗人以布谷鸟的鸣叫来表达流亡在外的士兵对故乡的思念:“采薇采薇,薇亦作止。曰归曰归,岁亦莫止。靡室靡家,玁狁之故。不遑启处,忧心且顾。飞蓬生我焱,薄言归哉。之子于归,远送于野。瞻望弗及,伫立以泣。归飞提提,宛彼鸣鸠。鞫鞫居鸠, Klage!йAo!
到了唐朝,布谷鸟的意象在民歌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。着名的唐诗《春望》中,诗人杜甫借布谷鸟的啼叫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: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”而《送别》一诗中,王维则以布谷鸟的鸣叫来哀悼友人离别:“杨柳依依,主人东去。应似飞蓬,随风万里。唯有一潭清水,留我梳头洗泪。”
宋代以后,布谷鸟的意象在中国民歌中更加丰富多彩。宋词中,布谷鸟常常与相思、离别和怀旧联系在一起。如姜夔的《扬州慢》:“淮左名都,竹西佳处,解鞍少驻初程。过春风十里,尽荠麦青青。自胡马窥江去后,废池乔木,犹厌言兵。渐渐销凝,香懒生怕入梦。楼上黄昏鸿将飞,更翻香阁却徘徊,但怪得竹外疏花,香冷入瑶台。曾记当日金戈铁马,气吞万里如虎。元嘉草草,封狼居胥,赢得仓皇北顾。四十三年,望中犹记,烽火扬州路。可堪回首佛狸祠,下马饮马生民望。故国神游,多情应笑我,早生华发。人生如梦,一樽还酹江月。”
元明清时期,布谷鸟的意象在民歌中更加通俗化。许多民歌直接以“布谷”为名称,如《布谷催春》、《布谷布谷叫声哀》。这些民歌大多出自民间,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情感。如《布谷催春》:“布谷催春二月天,扶犁耕地换新田。老牛耕地费力多,弯弯曲曲爬山坡。”
布谷鸟在中国民歌中的意象丰富而复杂,它承载着人们对爱情、乡愁、生命轮回等主题的深刻思考。通过这些民歌,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叹。
✅备用下载地址✅:http://xiage.cc